暑期社会实践|青春红韵,匠心铸遗
赓续红色血脉
重温非遗记忆
弘扬文化自信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春红韵·匠心铸遗”实践队
秉持新兴之火,点燃红色历史。于乐道拾遗,用匠心筑遗。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赴南昌市“青春红韵 匠心铸遗”实践团队,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于2023年6月19日至6月21日在南昌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瓷板画艺术博物馆、瓷板画艺术研究中心等地开展实地采访,采用实践纪实等形式,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层面开展调研。
一、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前合影
1927年8月1日凌晨,惊天一枪,人民军队从这里出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毅然奋起,拿起手中的武器,用鲜血和生命,冲破黎明的黑暗,划破长夜的万籁俱寂,驱散着中国大地的阵阵阴霾。
图为八一起义纪念馆入口处的大楼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实践团队于6月20日,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随着微雨低声伴奏,聆听伟大历史之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大楼,它曾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也是身处战火年代的江西大旅社。进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后,馆内共分为两层,一层为主要展览区域,详细介绍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前后经过,通往二层的有一条"竹林小道",这就是在湘南起义之后,起义军通过这条路,上井冈山,才实现了伟大的会师。
图为团队成员走在八一起义纪念馆的竹林小道上
展览共分"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群英耀中华"6个部分、21个展示单元;并且以"伟大的开端"为主题,以"强军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自八一南昌起义开始,我们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同时馆内保留了原有"第一枪""军旗"等核心要素,首次采用了全景大型雕塑,在全国纪念馆中尚属首创。此外,还设置了《攻打敌军指挥部》等大型多媒体场景来烘托南昌起义革命历史事件与八一背后的故事。
图为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讲述南昌起义
图为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展列文物
二、点燃匠心之火,铸造时代之刃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昌瓷板画博物馆内合影
南昌瓷板画,又称肖像画,瓷像,是江西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它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平面陶瓷工艺品,其作品具有色泽靓丽、长久如新的特点。这颗璀璨闪耀的艺术明珠在中国传统绘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将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进行巧妙结合,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南昌瓷板画最早诞生形成于古都南昌,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市、景德镇、九江等及邻近省、市。由于受笔墨纸砚的限制,中国的人物肖像一直处于"轻描淡写"的状态,而瓷板画的诞生填补了这一艺术空白。
图为南昌瓷板画博物馆内展列的瓷板画
远看是画,近看是瓷。以画入瓷,高雅亮洁。走进瓷板画艺术博物馆,穿梭于一条条艺术长廊,扑面而来的是古色古香的气息。墙上各式各样的瓷板画,无不让人叹为观止,那些瓷板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缓缓走出,与我们讲述那些古老而辉煌的故事。瓷板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位于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但是由于摄影技术和电脑打印的发展,瓷板画黯然的淡出了百姓的生活,潮起潮落之快令人惋惜。事实上,瓷板画失去的只是民宿层面的使用价值,它的核心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却日久弥新。
图为南昌瓷板画博物馆内展列的瓷板画
在参观过程中,小队恰逢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承人冯杰大师前来瓷板画艺术博物馆拍摄宣传视频,于是我们便跟随在其后,听大师讲解瓷板画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史,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了瓷板画,获益匪浅。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积极了解瓷板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主动学习蕴含其中的匠心精神,将这些鲜少有人问津的“宝藏”遗产传递给更多人,让他们被更多人熟知。更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肩负起国家文化复兴的重任。
图为聆听瓷板画第六代传承人冯杰大师讲解
青春恰似火,扬帆正当时。时间从来不语,却化作一阵长风,拂过历史的长河。而"八一"精神正像一颗红星,在历史的长河永放光芒,非遗瓷板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日久弥新。南昌起义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瓷板画虽是两个具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概念,但都展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青春红韵 匠心铸遗”实践队在寻光旅途中,探寻历史脚步,赓续红色血脉;触摸匠心制造,重温非遗记忆;肩青年之担当,扬中华文化自信。
外院微share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外院微share
服务外院师生,传递外院声音
图片|夏雨晴 周佳欣
文字|张丝雨
编辑|刘晶晶
审核|向杨 张文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